人类真的会被机器人替代吗?
發布日期:2014-11-18
來源:

  自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制造了第一台机器人以来,机器人就显示出了极强的生命力。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飞速发展,在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显示了其超强的威力。这是我们的骄傲,但如此发展下去,在未来的世界里,机器人将充当什么样的角色,会不会代替人类呢?

  笔者认为: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从事某些工作,但是不能代替人本身。如果能把手头的工作交给机器人或者其他人工智能去做,你会松一口气,觉得从此解放了吗?还是会警觉,甚至怀疑今后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个时代见证着机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接手了越来越多的工作,以上问题不仅不再是理论上的,而且开始变得急迫。

  即使最智能的机器也需要“老师”的指引。而人类就是机器的老师。人脑可以抽象思维,有办法填补一个故事或者一张图片丢失的部分。即便一张图片只有2%是有用的,我们也可能有办法填补剩余的98%。这种“脑补”,例如我们看到百花齐放,便会联想到春天已经来临。百花齐放与春天有什么必然联系吗?这种符号化的联想,机器能读懂吗?不能。不可以进行符号化的联想,这是机器致命的缺陷。机器所有的逻辑都是人类赋予的,而号化的联想因为不能整理出特定的逻辑和规律,因此也不适用于机器。机器人的反应机制是从“库”里寻找匹配或关联信息,是对已有信息的重复利用;而人类的可贵在于: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疑问比答案要多。这种疑问,推动人类创新、发展、梦想。机器无论怎么迭代发展,始终都跟不上人类的速度。

  很明显,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工作已经实现自动化,也就是一个人能监管诸多机器人或者机械手臂,完成十几年前需要众多人手完成的工作。此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机器人真正的概念: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作为制造业自动化第一品牌及系统集成商广东爱体育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在国内制造业得到推广应用和示范带动,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它既是制造技术发展,特别是制造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自动化和集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科幻小说作家总是不知疲倦地设想未来人工智能社会会有种种可怕问题,甚至幻想人工智能终于获得思考能力和觉醒机会,取代人类的统治地位最终使人类灭绝或者沦为奴隶。但调查的结果是,今天科技界的精英相信,未来更有可能的场景是:尽管人工智能在技能上能取代相当部分人类,我们依旧控制政治、社会和文化体系,并因此有能力最终决定,技术浪潮中哪些工作和就业获得积极或者消极影响,因而能相应给予协调。

  换言之,人类创造了机器人,人类依旧能决定机器人以何种方式塑造人类的未来。